close

在復健學科中,神經復健是極重要的領域,但在臺灣,神經復健專家卻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不過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神經復健科主任蔡泊意投入神經復健領域超過20年,尤其是經顱磁刺激術,蔡泊意堪稱經顱磁刺激註中風復健第一人,幫助許多中風病人創造奇蹟。

推薦蔡泊意為《康健》〈2022復健科年度好醫生〉的復健科醫學會指出,蔡泊意致力於腦科學研究,針對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症、老年退化等難治的大腦疾病,提供非藥物、非侵犯性的有效物理療法,效果卓越,且聞名國際。

復健科醫學會指出,蔡泊意鑽研的腦中風經顱磁刺激,從萌芽階段到如今發揚光大,成功地使用在各種複雜的腦部病變,蔡泊意的研究成果不僅廣為發表在國際期刊,國際會議的演講和主持會議邀約不斷,許多國外病患更是遠渡重洋到臺灣找她治療。許多被其它醫生放棄治療的腦部病變病人,蔡泊意都鼓勵病患和家屬,不要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她都竭盡所能幫助病患回復進食、呼吸和膀胱的功能、移除身上的管線,就算是會耗費許多人力和資源,只要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蔡泊意都會不惜時間和成本努力去做。

醫生都沒有放棄 我們為什麼要放棄?

中風是國人死亡和失能的主因之一,每年約有3萬~5萬人中風。隨著急救技術進步,成功從中風急性期救回來的機會提升,但之後是漫長的復原之路,加上如果病況較嚴重,會放置鼻胃管、尿管、氣切管暫時取代失能的器官,若病患被安置於安養機構或人力不足的醫院,拔掉管子的機會低,這些管路留在病患身上愈久,愈容易造成感染和認知功能下降。

「這些病人很可憐也很可惜,」蔡泊意說,可憐的是他們可能一輩子就要插管臥床或坐輪椅,沒辦法有能力自己行走;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有更好的復健方式幫助他們重拾行動力與各種功能,但多數的病友並不知道,「有些人其實是有能力恢復的,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復健醫學會指出,蔡泊意經常發現病人其實還有可以改善的病因,她努力不懈的精神,常常感染了病患,「醫生都沒有放棄,我們為什麼要放棄?」她的病人常有人這麼說。

神經復健對於中風、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病人至關重要,但相較於肌肉、骨骼看得見、摸得著,神經傳導機制複雜,不像肌肉骨骼那樣容易觀察,要讀的書也多、入門相對困難,蔡泊意的經顱磁刺激術更顯得可貴。

復健有「捷徑 」 經顱磁刺激幫大腦重啟功能

2010年蔡泊意出國進修,發現原本用於精神疾病的經顱磁刺激術,國外已開始使用在中風病人身上,因此她把這項技術帶回臺灣,也透過臨床研究發表數十篇相關論文,至今已經治療了4,000多位中風病人。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經顱磁刺激術是什麼?蔡泊意表示,電力迴盪時會產生磁力,磁力能穿透頭骨、直抵大腦,刺激或抑制大腦區域活動,且不會有任何疼痛感,在治療過程中只會有頭皮被輕拍的感覺,且對人體無害。

把人比喻成軍隊,中風的病人腦受損,如同將軍受傷無法發號施令,所以小兵(肌肉)沒辦法活動,「傳統復健藉由殘存的肌肉動作訓練,希望由周邊到中央的路徑使大腦重新學習,效果很有限;現在有經顱磁刺激能直接喚醒將軍—大腦發號施令,雖然大腦細胞可能因為中風而死亡,但周圍的健康組織可以協助發送相關的指令,幫助神經修復與傳導,是更積極的療法,可以更快達到復健目標,並且突破傳統復健可以到達的極限,」蔡泊意說,不只肢體活動,包括咀嚼、語言溝通,認知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有效。

一般認為,中風後6個月內是黃金(積極)復健期,超過1年病人的病況就定型了,不過經顱磁刺激術沒有這個限制,雖然效果部分取決於病患大腦對治療的感受力,不過只要大腦殘存一些動作功能,約7~9成的病人腦部都會感應到磁場的刺激。「收治的病人中某些是中風數年的病人,最長的是中風十幾年,仍然有進步,」蔡泊意說,無論早期或是病情已經已超過1年,都有機會能進步。另一個特點是,一旦有了進步,不會因為沒有刺激就退步。

同樣從事經顱磁刺激術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哲維也表示,這項技術能有效改善中風後病人的活動力,成功率可達6、7成。

對其他復健科醫師來說,蔡泊意的經顱磁刺激術,堪稱國內宗師級的人物。土城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指出,蔡泊意是國內經顱磁刺激術的先驅人物,發表的論文也最多;許哲維更表示,她是「祖師級」的醫師,國內會這項技術的醫師,大多直接或間接接受過她的指導。

神經內科醫師也樂觀其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主任呂明桂表示,經顱磁刺激是90年代後發展出的技術,能作用於大腦皮質的各區域,搭配傳統復健,對中風有幫助,「蔡醫師是經顱磁刺激應用於中風復健的專家,研究也最多,不過經顱磁刺激的效果個人差異大且需要自費,希望未來有更多研究證實療效,能嘉惠更多中風病人。」

幫病人拔掉「三管」、擺脫枴杖 夢想是帶病人去爬山

在病人和住院醫師眼中,蔡泊意能傾聽病人需求、適時改變藥物。臺北榮總復健科住院醫師林慕雲指出,復健科病房大多是腦中風且有慢性病的病人,查房時蔡泊意會考量病人的需求,視情況調整用藥幫助病人復健,例如止痛或解決頭暈等問題,並且避免不必要的藥物,「神經復健不僅與神經、肌肉有關,內科的醫學知識也很重要,蔡醫師都能面面俱到,幫病人做最好的處置。」

(蔡泊意使用經顱磁刺激術幫助中風病人復健。圖片來源 / 蔡泊意提供)

蔡泊意也盡全力幫病人處理惱人的「管子」,趙女士就是一個例子。40歲的她去年7月不明原因劇烈頭痛送醫,發現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中風,雖然搶救回來,但意識不清、無法說話和咀嚼進食。「她是三管病人,尿管、鼻胃管、氣切管都插在身上,」趙爸爸說。出院後,趙爸爸帶著插著三管的女兒輾轉於各大醫院,希望女兒能拔掉管子、自己進食和行走,後來聽到病友分享,到臺北榮總找蔡泊意診治,那時已發病1年了。

在前幾間醫院復健,趙女士進步比較慢,但蔡泊意使用經顱磁刺激術讓她大幅進步。做完1次療程後,她已能分辨家人親戚長相和名字,今年7、8月做完第2次療程,趙女士已經能咀嚼、進食和簡單對話,讓趙女士一家人驚訝又感動。

後來經蔡泊意評估後拿掉了氣切管和鼻胃管,搭配基本復健,她現在已能攙扶著行走10幾分鐘,「前一陣子我還帶她去吃迴轉壽司,她吃得很滿足,」趙爸爸笑得開心。

趙爸爸說,很多醫師不敢拔管,但蔡泊意願意花時間找其他醫師會診、評估,幫助女兒脫離這些管子,很感謝她,「現在正在做第4個療程,希望未來能把尿管也拔掉!」

還有一個中風6年的病人,因為腦出血中風,臥床5個月才開始復健,無法走路和講話,每天請人來家裡復健做了6年。後來可以走路,但腳無法跨出去,必需有人攙扶、在後面幫他把腳往前推。做了兩個療程之後,可以拿拐杖自己走路,「他原本無法講話,只有點頭和搖頭,有天妻子放歌曲,他突然開口問妻子是不是張學友唱的歌,妻子嚇到,他怎麼突然會講一句話,」蔡泊意說。

經顱磁刺激搭配復健,能縮短中風病人與自主活動的距離,對病人相當有幫助,但蔡泊意坦言,有興趣的醫師不多,「機器使用、原理都不難,難的是根據病況決定刺激的位置和能量,對一個主治醫師來說,這是一個得重頭學習的漫長道路。」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蔡泊意解釋,每個中風病人變異性很大,腦部受損的區域不一樣,要針對病人的情況設計能量和刺激位置,過與不及都不好,「例如同樣是左手癱瘓,每個人控制左手活動的大腦位置都不相同,」所以即使已經浸淫在這項技術快12年,蔡泊意也必須反覆思考、斟酌才能下指示。

因此蔡泊意的心願,希望能嘉惠更多的病患,讓他們早日過著自理的生活,更希望對神經科學有熱忱的醫師加入神經復健的領域。喜歡爬山的她,也期許有天能帶著她治療過的病人去踏青,對她來說看到病人不插管、不臥床,能自己行走,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小檔案】

1970年生,現為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神經復健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曾赴美國克裏夫蘭醫學中心進修,專長為神經復健、腦中風復健、疼痛復健,興趣是爬山、健行。

更多《康健》年度好醫生精彩內容,點此查看

延伸閱讀:

中風5前兆易忽略!中風症狀、緊急處理6步驟一次看

腦中風錯過黃金治療期將不再進步? 「經顱磁刺激」打造跳躍式進步

加班勞累手麻木?竟是中風突來襲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saiahuillper 的頭像
    isaiahuillper

    天地流連 美食旅遊保健

    isaiahuill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